EN
动画·记录·实验 | 特邀初评委专访:张琳
2021-10-21

2021GZDOC特邀初评委

张琳

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成员。


2020年,张琳导演执导的《真实生长》获得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优秀系列纪录片荣誉。


因作品《真实生长》结缘,张琳导演已与GZDOC相识3年。

在荧幕有限的时间里,《真实生长》呈现了三位少年的成长与蜕变,青春的笑与泪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琳执导的《真实生长》

2021年,张琳导演带着新身份回归。她将作为GZDOC 2021金红棉特邀初评评委,和我们分享她对初评作品和纪录片创作的想法。



“真实性是纪录片本质的内涵”

Q1

您觉得好的纪录片应该有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哪部作品是您想特别聊一聊的?


张琳:这次收到两部从头到尾都是动画的形式的纪录片。当我把两部影片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我看出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亮点。

第一部影片是Souvenir Souvenir(纪念,纪念),影片讲述了作者向他经历过战争的爷爷探寻往事的故事。

Souvenir Souveni(纪念,纪念)
片子的叙事很完整,有很强的结构性、完整性,具有电影剧本应该具备的元素,很多地方都很适合动画表达,比如战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一些意象化的场景。

影片的色调、画面固然非常美,非常具有风格化,但却丧失了一定真实性。很多本应具体的场景都被它的美学风格模糊了,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个来自于生活的场景它原本的面貌。

另外一部动画形式的片子是Maalbeek(梅尔贝克车站)。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故事。

Maalbeek(梅尔贝克车站)
主角作为一个经历过2016年发生的一起攻击事件的幸存者,她丢失了记忆,片子展现的故事就是她寻找记忆的过程,但最后她发现她找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
图片
Maalbeek通过独特的美学风格再现梅尔贝克车站攻击事件场景
动画手段在面对一些难以拍摄的场景时是有帮助的,这部片子能传达很多人类共通的情感。动画的形式能传达出很多摄像机无法拍摄的画面

但真实性是纪录片本质的内涵。它应被保留、传播、告诉更多地方的人们。

如果当它的美学性盖过了场景的生活性时,那这样我觉得就越过了动画纪录片的那条线了。


Q2

这些年许多纪录题材的作品纷纷选择用动画的形式制作,您觉得这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张琳:可以成为一种趋势有动画才能和技术的人,他们一定要去做动画电影、特效吗,他们可能也想去做纪录片。拥有这种技术的人愿意来讲故事,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们要包容各种拍摄手段。

纪录片更多的是一种表达的权力,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拿起画笔就能讲故事,也是一种好事。

而其实纪录片和剧情电影间不该有这么明确的分类,本质都是讲故事而已。

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说,你做一个剧情电影时你会这么安排画面吗,其实不会,那为什么到了纪录片就剪得这么别扭?电影和纪录片之间本不应该有这么多界限。



“在纪录片中,打破第四堵墙”


Q3

除了两部动画纪录片外,还有别的片子吸引你吗?

张琳:这十部片子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性。同样的元素在不同片子中呈现出了不同面貌,那就是摄影机的使用。

比如有一部片子叫A Man And a Camera(男人和他的摄影机),片子内容是一个摄影师和摄像机出现在某个人的家门口,不说一句话,看人们对此的反应,极具实验性

A Man And a Camera(男人和他的摄影机)
这其中,有人问了他很多问题后发现他一言不发,所以很生气地把门关上了;有的人将他邀请到家内,介绍了一番,发现摄影师还是不说一句话,结果他又被轰出去了;最后他遇到另一户人家,他们完全接纳了他,也把拿着摄像机的这个人留在了自己家里。
图片
《男人和他的摄像机》中
被摄者开门后诧异地看着摄影师
这就是一部在探讨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关系的片子。虽然这个摄影师他完全不讲话,但这使他无形中也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在我收到的片子里这部片子非常的突出。

还有一部是I Am Not,讲述了一个精神问题的少年,拿到摄像机后有了讲述自己故事的权力,片子就在摄制组拍摄这个少年和少年自己拍到的影像间切换。

Looking for Horses,片子种拍摄者和摄影者交换了自己的身份,两者关系变化生发了整个故事。
 
其实在纪录片里我们完全不害怕打破第四堵墙,无论是摄影机出现在拍摄里,无论摄影师说不说话,都会如实呈现到观众面前。

Arica,它针对了几年前拍摄的影像生发出新的故事。在多年后,创作者凝聚起了足够的力量,去帮助当地人对抗大公司。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一部影片,叫Silence of The Tides。影片的主角是潮汐,或者说是那一片潮升潮落的区域,带上了区域里的人类生活、甚至动物生活。它提醒了我们镜头是可以这样用的。

The Last Shelter,那个片子我觉得有一点可惜,我觉得这个片子讲述的故事大背景很令人震撼,但她所拍摄的日常纪实的片段并没有撑起她想要表达的女性的、宏大的主题。



“引领观众,是节展的责任”


Q4

可以聊聊对往年GZDOC的感受以及今年的期待吗?


张琳:广州节(GZDOC)是一个面向广大观众的文化盛事,规模很大,历史也很悠久。我更希望在面向普通观众的纪录片教育意义上GZDOC能做更多的事情。

我当年看了蜂蜜之地后,认为那是一部很好的片子,但是我在豆瓣上看影评,我看到一大堆关于它是纪录片还是电影的争论。

高分口碑佳作《蜂蜜之地》
这种争论其实会模糊掉普通观众看纪录片的目的和意义。GZDOC作为国内知名的纪录片电影节展,在纪录片的普及上应该做更多的工作。

什么样的纪录片是好的,我觉得这应该由节展出面来引导。当我有一天不再在豆瓣上看到关于一部影片是不是纪录片这样的争议时,这时纪录片一定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大环境和观众认知度。


Q5

对国内新人纪录片导演有什么建议吗?现在很多国内年轻导演都选择在海外电影节先宣发再回到国内,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张琳:我觉得可能国内的青年导演在参展和参赛上,想的是完全另外一个体系。他在想创作时是不面向观众的。但是我觉得最终国内导演的作品好不好,一定是交给国内观众评判的。

作为一个节展,广州节在如何引领观众观看的纪录片的风潮是有非常大的责任和能力的。如果GZDOC真正成为一个标杆,那很多国内青年导演他们一定会更愿意扎根在国内。

2019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现场


“说自己的话,拍自己的纪录片”


Q6

最后可以聊聊您现在手头上的新项目或计划吗?


张琳:最近我正在作为剪辑指导制作一套医学类的纪录片。因为是一个很大的系列项目,项目制作过程让我重新思考纪录片最珍贵的地方在哪里。

在整体大环境下,我们说的每一个字词,发的每一条微博、朋友圈甚至创作的每一部纪录片,我们很难分辨那些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说的话,还是说在某一个大环境影响下我该说的。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比剪辑、制作这些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更重要的,也是我近年来自己很深的感受。



系列片很多时候是视角先行的,这个视角能不能打动投资方,跟你自己的视角和感受有极大关系。大家首先都是观众,观众对片子是否真诚是有极大体会的。

无论做了多少年纪录片,都不能忘记我们身为一个导演该做的事,那就是我能否从自身体会出发去思考。当我看到一个人物、场景,首先我能不能想到面对他们我心里必须要抒发的是什么,然后再想我如何找投资如何拍摄以及拍摄时间等这些具体的执行问题。

其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拆分外界大环境的观点和自己的声音。所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表达,拍自己的纪录片,很难,却是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