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金红棉影展丨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活下去
2021-12-23



经历100多场战争,最近的一次,仅在20年前。


“被摧毁就重建,再摧毁就再重建”作为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其首都却能占据全球十大夜生活最丰富的城市榜首。


它就是——塞尔维亚


第八届金红棉影展拟展映影片《萨瓦流淌的方向》将镜头聚焦在这个在历史上历尽战乱的国土之上。


图片
《萨瓦流淌的方向》
导演:陈丹燕
类型:纪录片
片长:93分钟

当世界给你的伤害时,你要靠什么活下来?
 
作为中国与塞尔维亚的首部合拍片,中国旅行文学作家陈丹燕首次挑起导演重担。

希望通过电影语言探索塞尔维亚的精神世界和集体命运,向世界解答塞尔维亚人民骨子里那份乐观与顽强从何而来。
 
面对一个灾难重重的民族,我们没有资格谈同情,学会理解便足矣。
或许这是陈丹燕想要告诉我们的答案。
 
图片

一位年迈的总编辑坚守着从200家骤减至1家且濒临倒闭的国有书店。

一位年轻的策展人尝试用南斯拉夫时期的日常生活用品回溯一个普通人在50年中的平凡生活记录。

年纪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守护心中那最后一亩田……

跨越万里的交融


作为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因为钟意帕维奇的长篇小说《哈扎尔辞典》,陈丹燕前往他的故乡塞尔维亚,写下了《捕梦之乡》一书。
 
在这样一个充满炮火交织痕迹的土地上,这个民族顽强而乐观的独特世界观强烈地冲击着她,于是用影像记录的念头由此诞生。
 
图片

经由中塞两国制作团队携手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后《萨瓦流淌的方向》最终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并且由荷兰团队负责海外发行,成功启动“云上”模式。

影片试图表达一个中国作家对世界的认识,表现中国人在理解不同文化时独具一格的见解。

虽然两国文化迥异,但大家都被影片中的情节同频感动。

这种感动横跨了国界,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万里桥梁。

穿过时光的洒脱


街头矗立着略显破败的欧式建筑,小女孩充满伤逝情感的《埃武拉探戈曲》琴声在广场中央萦绕,人们驻足欣赏是为了琴声还是在怀念那个活得有尊严的时代?

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布满涂鸦的老旧墙壁,在废弃楼顶玩耍奔跑的少年,随处可见的街头艺人,时速十公里的有轨电车慢腾腾地驶过……

图片

战争的痕迹仿佛已和贝尔格莱德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或许对于旅行者来说,这里有着独特的反差魅力。

但对于这里的人民来说,无论繁华生活的背后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还是对历史的回避,他们都要需要理由活下去。

就像正在广场上拉琴的小女孩。

无论初衷是什么,无论听众为何停留,当琴声响起,只管享受当下,一切都交给音乐,交给时间。

无可摧毁的烛光


狭小混乱的仓库内,挤满了各式各样的展品,虽然都用保鲜膜包裹着,但还是抵不过潮湿的侵蚀。

“慢点,慢点,别弄坏它”对别人而言这可能是存放旧废物品的仓库,但对于乌诺斯来说这是存放珍宝的库房。

一场没有收益的展览,是什么让乌诺斯坚持举办下去?

当五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声响彻整个街道,人们在展览前驻足观望,拍照留念,是否有那么一刻能勾起他们对过往美好生活的回忆,或许这便是乌诺斯的真正用意。

“炸弹改变不了什么,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真正的人和他们坚持的生活方式,总是无法被摧毁的。”

图片

在某种程度上,米兰科维奇与乌诺斯算得上是“同路人”。

“新闻只能存活几分钟,但书籍会时代相传”

当初米先生毅然放弃了记者这一职业,或许这也是他咬牙坚持经营书店的原因。

没有赞助就去谈,没有资金就去借,米先生经常为了新书能够顺利出版而四处奔波。

书店墙上仍挂着百年来塞尔维亚最重要的作家们的大幅黑白照,默默地注视着书店所面临的一切……

图片

当对街的古老大楼变成了现代化商城,当蕴藏时光痕迹的海报被一张张卸下,属于“前南斯拉夫”的辉煌与历史是否真正地被遗忘?
 
停电的书店依托着烛火,书店内传来穿透黑夜的朗读声,朦胧烛光间,是他们的尊严感还是对知识、文化的向往?
 
影片结尾的那场大雨让人猝不及防。那些古董书和桌子或许挽救不回来了,米先生“会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执着是对过往文人的尊重还是这是支撑他生活下去的最后稻草?
 
无论因为什么,他们还是要活下去。
 
图片

就像贝尔格莱德这座神奇的城市,为什么能再被摧毁后重建四十次?

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想要活下去……

第八届金红棉影展拟展映影片《萨瓦流淌的方向》

邀你共赴属于塞尔维亚的文化之旅。